“篩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,是每一個家長應該重視的問題。因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主要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,發生在成年后的相對較少。”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田艷濤在北京表示。
15日,“2023全國無幽日《我國12萬人幽門螺桿菌篩查報告》發布會”在北京舉行。本次發布的報告是基于江蘇省泰州市“ 健康惠民一號工程”的篩查檢測結果。該工程由江蘇省泰州市政府牽頭, 醫藥高新區、高港區組織實施,在全國發起并落地實施12萬人份糞便幽門螺桿菌(Hp)核酸篩查,江蘇康為世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檢測技術支持。
此次發布的報告顯示,受檢的12萬人群整體陽性率為40.11%。分析人群年齡分層的陽性率情況可見,10歲以下陽性率17.45%,11-20歲陽性率為27.03%,提示生活在家庭場景下的未成年人的感染率持續上升;從21歲開始,陽性率顯著上升至39.81%,30-70歲各年齡段的陽性率在39%-44%之間。
在耐藥率方面,總體人群對克拉霉素的耐藥率為53.77%,喹諾酮類抗生素(如左氧氟沙星)的耐藥率為51.57%,呋喃唑酮的耐藥率為7.70%。
據了解,幽門螺桿菌作為一種可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播的致病菌,還可導致消化系統內/外的 疾病,包括消化性潰瘍、慢性活動性胃炎、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、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、維生素B缺乏癥等。
田艷濤在會上介紹,“幽門螺桿菌其實是人類的‘老熟人’,與人類共存了幾萬年。”根除幽門螺桿菌,是公認預防胃癌最為重要的可控手段。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,把預防胃癌的關口前移至Hp的篩查診斷與根治上,是打敗幽門螺桿菌這種“萬年老病菌”的可靠辦法。
《第六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》提出,家庭成員共同治療可阻斷Hp在家庭中的傳播,有助于減少根除后的再感染。
田艷濤表示,篩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,是每一個家長應該重視的問題。因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主要發生在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。近年來,國內外的臨床觀察發現,在高達4%-10%的兒童、青少年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胃黏膜組織中發現了病理性癌前病變。這提示在感染率較高的地區,兒童和青少年胃黏膜癌前病變的發生可能比想象的更早、更普遍。
國家癌癥中心/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 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認為,要重視以家庭為單位防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理念,“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降到10%左右,當他們到了50歲以后的胃癌高發年齡階段,我們國家整體的胃癌發病率一定會降低。”
為使更多地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高危人群獲益,“全國防幽耐藥地圖”科研項目也于15日正式啟動。據悉,該科研項目擬將泰州Hp篩查防治經驗推廣至全國。
|